“
瘦肉精
”
事件尘埃未落,
“
毒豆芽
”
、
“
染色馒头
”
、
“
回炉面包
”
、
“
牛肉膏
”
又接踵而来,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出现,公众发出愤怒的声音:
“
我们还能吃什么呢?
”
在老百姓对食品安全越来越担忧的同时,食品本身的整个产业链也受到了巨大冲击。各地方政府都已经对食品安全问题
“
重拳出击
”
,加大检查力度和严打措施;对于处在风口浪尖的食品生产企业来说,如何有效控制相关风险、赢得公众信任成为了必须优先解决的首要问题。
食品行业是老实人才能从事的行业。作为食品公司,如果生产一种食品,还不知道这个原料对不对,就直接做成产品,挂上自己的牌子卖给消费者,出事以后竟然还说不知道,是非常不负责任的。
“
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
”
,根治食品安全问题,不能仅仅是靠企业的
“
良心
”
和靠事后的
“
严惩
”
,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建立可管理、可追查的体系,从源头抓起,全产业链控制,才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釜底抽薪之策。
在欧洲和日本其实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案例。面对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危机,欧盟于
2002
年首次对食品生产提出了
“
可溯性
”
概念,以法规形式对食品、饲料等关系公众健康的产品强制实行从生产、加工到流通等各阶段的溯源制度。
2006
年,欧盟推行从
“
农场到餐桌
”
的全程控制管理,对各个生产环节提出了更为具体、明确的要求。以消费者在超市里见到的鸡蛋为例,每一枚鸡蛋上,都有一行红色的数字,分别代表了产蛋母鸡的饲养方式、圈养母鸡生产和出产国以及产蛋母鸡所在的养鸡场或鸡笼的编号。消费者可以根据数字传递的信息视情况选购。我们也在使用类似的追朔体系,即每一块大成所出售的鸡肉,上面都有安心码,可以让消费者查到这只鸡的
“
完整的一生记录
”
。企业的成本增加了,但它可以从根本上保证质量安全,让消费者放心满意,从而也让食品安全本身成为一种竞争力。
放心的食品需要的是科学管理,要让高科技和信息化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
“
千里眼
”
,成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
“
助推器
”
,我建议可以把这种可追溯体系在
20
家或
50
家大企业先做起来,不用政府追着查,让企业自己先做到,逐渐推开之后,行业内就会自然形成一种
“
良币驱逐劣币
”
的氛围,而且对于监管者而言,这种按照现代农产品生产、流通质量溯源的制度也从根本上保证了
“
生产有规程、过程有记录、上市有检测、销售有标示、产品有追溯、监管有制度
”
原则,还给老百姓一个
“
更加卫生安全
”
餐桌,何乐而不为呢!